处方外流趋势分析:2020年或达8000亿规模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7-5-26 打印内容
总体来看,“医药分开”与公立医疗机构控制药占比、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控费等互相协同,使药品在公立医疗机构运行过程当中由收入转变为成本,倒逼公立医疗机构进行医药分开改革。
2.处方外流相关政策
在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过程当中,处方外流或院外处方流转是其中一项重点内容,意即此前由医院药房承担的药品供给、药事服务等要逐渐释放到以零售药店为主的其他药品流通渠道,保障患者购药需求。
具体到相关政策上,监管层对处方外流的态度也是越来越明朗。从2014年的探索“患者凭处方到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自主购药新模式”对患者的鼓励,到2015年的“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对医院的推动,到最新的2017年“医改”任务中“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要着力清扫院外处方流转的系统性障碍。
“处方外流”相关政策一览
从政策的递进关系也可看出,监管层希望通过实施处方外流达到医药分开的目的,首先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扫清处方外流的障碍,让患者可以自主决定到哪里买药。其次是通过医保对接、处方信息互联互通等方式提升患者在社会药店或其他途径的购药体验,对医院药房形成实质上的“分流”。
二、处方外流对行业有何影响
1.药品流通结构转变
处方外流之后,最直观变化就是药品零售渠道上的变化,此前以院内渠道为主的药品零售将逐渐往社会药店、网上药店等渠道流转,这里可以看两组相关的数据。
首先是整体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5年国内药品终端销售规模为1.38万亿,从三大终端来看,第一终端公立医院占比69%,第二终端零售药店终端占比22%,第三终端公立基层医疗终端占比9%,整体呈7:2:1的比例。
就处方药市场而言,IMS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9900亿,约占药品总规模70%。就具体的渠道而言,由于处方药销售必须依赖医生开具的处方及医嘱,与总体药品市场相比,处方药在院内销售占比更高。IMS给出的2015年处方药市场三大渠道(医院、零售药店、第三终端)占比分别为77%、10%及13%。
按照行业对医药分开过程中能够流出到院外的处方量的预估,大致的判断是未来5年内处方流出量约占总体处方量的1/5左右,并呈现较快增长。结合整体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增长,预计到2018年,处方外流将为零售药店带来超过2500亿的增量;到2020年,处方院外购药将达到总体开方量的1/3,市场规模接近8000亿。
上篇:
下篇: